就业工作
    解读高校毕业生就业7项举措
    2010-01-11 00:00 网络信息部  审核人:   (阅读数:)
    岁次2009,与金融危机一起成为中国社会热门话题的,是大学生就业。不仅是数百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许许多多的人都在为大学生找工作发愁。有的悲观,有的无奈,有的牢骚满腹,有的忧心冲忡。大学生就业难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国人的心底。

       对此,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就在前不久,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其中包括:除直辖市以外各地城市企业招用专科以上毕业生,取消毕业生落户限制;发放放补贴鼓励毕

    业生基层就业;企业吸纳失业高校生同时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等。这些措施的出台,犹如暖风拂面,让人们在就业的寒冬里听到春的声音,感受到春的气息。

       对于扶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务院出台的这七项措施可谓大手笔,既有具体的举措做法,也有很强的刚性要求,既明确了各级政府肩负的责任,也指出了高校、企业等社会的义务。因此,要落实好这7项措施,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单靠某一方面的单打独奏肯定不够,需要营造一种社会环境,形成一种社会合力。

    怎样让毕业生投身基层?

       基层历来是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的希望田野和广阔天地。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基本导向,也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的有效方法。但问题在于,这种引导是否有力度、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机制保障。

       此次出台的7项措施首先回答了这一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山,要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扩大中央有关部门实施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规模。

       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担忧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项政策充分考虑到了毕业生的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到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让毕业生看到了出路和希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于毕业生投身基层、扎根基层,相信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如何让毕业生青睐中小企业?

       这些年,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迅速崛起,发展迅猛,成为许多地方经济增长的强劲力量。其优厚的薪酬和待遇吸引了不少人才,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和海归。但与一些大中型国企相比,这些企业也有着明显劣势,比如,不能解决户口,发展不太稳定等等。这些切身利益,正是许多毕业生最为看重的。

       针对这一现状,为了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同时规定,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许多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一直是一种森严的壁垒。许多毕业生之所以不选择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户口得不到解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社保、将来的子女上学等仍是后顾之忧,因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项政策通过刚性要求,打破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的户籍壁垒,适用范围广,刺激力度大,对毕业生和吸纳毕业生的企业来说,都可谓是极大利好。

    毕业生参与科研可行吗?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大学毕业生是一支强大的生力军。特别是在高校和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都离不开大学毕业生的参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这项政策充分考虑到了毕业生的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到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让毕业生看到了出路和希望。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高校的科研专项可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这项政策,不

    仅可以为大学毕业生稳定和增加更多就业机会、就业岗位,而且能够扶持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化,稳定人才队伍,增强发展后劲。

       其实,这项政策还有更深一层含义,即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其科研机构对人才有着更高、更专、更精的要求,大学毕业生要胜任这项工作,必须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也要以变应变,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认真反思,锐意创新,大胆变革,切实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这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毕业生自主创业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比尔·盖茨如果不自主创业,就没有今天的微软;杨致远如果只给别人打工,就没有雅虎的辉煌。最近,媒体报道了一系列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有的毕业仅短短5年,就创造了过亿的资产;有的在大学里就开始创业尝试,毕业后如鱼得水,业绩骄人。这些毕业生不仅自己创业,而且。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打拼,为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创造了大量就

    业机会,成为当代大学生建功立业的偶像,产生很大的示范效应。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政府和高校的一贯方针。但自主创业是有前提的,在过去,由于政策不到位,条件不具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环境和土壤差强人意。此次国务院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还明确规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从创业教育到创业园区,从税费优惠到资金支持,这些政策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降低了门槛,降低了风险,提供了宽松环境和肥沃土壤,无形中将激励毕业生去探索,去尝试。

    高校为毕业生就业做什么?

       从创业教育到创业园区,从税费优惠到资金支持,这些政策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降低了风险,提供了宽松环境和肥沃土壤,无形中将激励毕业生去探索,去尝试。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已逐步市场化。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高校的就业指导环节仍比较薄弱,主要通过举办招聘会等比较传统的方式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虽然资讯发达,但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很不对称,信息渠道不畅,服务效率较低,因而出现了用人单位四处找人,毕业生四处找工作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流动。因此,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势在必行。

       虽然说大学生就业不完全是高校的责任,但这决不意味着,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袖手旁观、无所作为。高校及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本来就是高校份内的事。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定期举行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然而问题在于,就业教育的内容不切实际,空洞说教,流于形式,学生感到不实用,不解渴,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对此,高校不能忽视,更不能忽悠,应当请专业人士开设系列课程,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或职业指导师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指导和教育。同时,高校应加强就业供求有效信息的搜集和发布,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效率,缩短高校毕业生找寻工作的时间。在这方面,广大高校和相关部门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认真检讨和研究。

    能否建立毕业生职前培训机制?

       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这是此次国务院7项措施中的一个新亮点,旨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在用人单位眼里,学非所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弱,是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缺陷。为弥补这些不足,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往往要对新入职的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这无形中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人认为,既立足长远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由政府负责,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的职前培训机制。具体说来,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研究实施大学毕业生职前培训计划,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学毕业生的职前培训。培训需求由用人单位提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和调整培训内容;通过评估和督导,指定一批办学声誉好、教学质量高、培训能力强的教育培训机构,由他们来承担培训教学任务;用发放培训券的形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免费职前培训;通过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政府指定的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毕业生职前培训机制。

    困难毕业生失业怎么办?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国家通过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多种举措,建立起了完善的资助机制,确保大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对于困难毕业生,政府同样给予关怀和援助。此次出台的政策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党和政府从执政为民的理念出发,从民生建设的大计着眼,对于弱势群体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于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温暖工程

    就业观如何与时具进?

       党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政策举措的利好,对于扶助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学毕业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适应时代、与进俱进、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多年前,曾听到一位北京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抱怨。问他都找了哪些地方,他说,从长安街的东头找到西头,找了十几家部委机关,都未能如愿。同学们跟他开玩笑说:你就差到联合国去试试了。这虽然是一个极个别的案例,但它反映的,却是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就业观,那就是,只想进大机关、大机构,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

       近年来,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悄悄地转变,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大学生也不断增多。一项基于全国40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表明,民营企业雇用了四成大学毕业生,其规模大致相当于国企和外资企业招聘人员数量的总和,近50%的大学生在中小企业工作。但也应看到,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例还不算太高,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到一些重点地区和行业就业的空间还很大。

       转变就业观念不是一句口号,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需要。眼光放宽一些,心态平和一些,也许会像诗人所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上一条:大学生找工作难可申请援助
    下一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闭窗口